上银基金:在个人养老投资中,什么是“难而正确”的事?

    理财之家 智能库 2023-09-29 51599 次浏览

    此前的多期《长投人生》中,上银基金小编已经明确,以养老为目标的投资,是典型的“长周期资产配置”。有些投资者一看“长周期”,就以为是选一个适合的产品,长期持有就够了,但却忽略了“资产配置”——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资产配置,为什么“难”?

    很多人一看到“资产配置”,就觉得这件事太专业了,离自己太遥远了。但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人已经做到了基本的“资产配置”,比如在生活中,同时持有现金、投资股票、基金、配置保险,还去购买了房产,这都是进行“资产配置”的行为。

    把自己的资产简单分配给不同的投资标的,其实并不难。那为什么我们说“资产配置”很“难”呢?上银基金小编认为,是因为将风险收益特征不同的资产科学合理地搭配起来,最终实现符合每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目标,是非常难的!资产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两个动作,一是要做,二是要调整,投资者需要做足功课。

    养老投资期限动辄10年、20年、30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资产配置的方案是需要调整和变化的。而且,不同的年龄适用的资产配置方案是不一样的。譬如说接近退休,50 多岁、接近60岁时才开始考虑这件事,风险承受度就非常低,做规划的时间比较短,那么资产配置就需要更保守一些。但如果是20多岁、30岁开始给自己做养老规划,从长的人生周期来看,青年时期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更高一些,适用的资产配置方案也可以更加积极。

    每个人生阶段应该设立什么样的投资目标?适合配置什么样的资产?各类资产有什么特征和风险?应该配置何种比例?哪些投资标的是较为优质的?……这些,都是长期资产配置中的难点。

    资产配置,为什么“正确”?

    上银基金:在个人养老投资中,什么是“难而正确”的事?

    我们通常说“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持有单一资产波动性较大,失误的机会很高,资产配置利用不同资产之间的走势差异,可以降低整体风险,降低投资组合波动率。大类资产配置是管理长期资金、力争收益、控制风险的重中之重。

    1986年,美国学者Brinson、Hood、Beebower三人在《金融分析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组合绩效的决定》的文章。

    他们对美国91只大型退休基金1974年至1983年的季度投资收益进行归因分析后发现,大类资产配置决定了91.5%的投资收益,个券选择决定了4.6%的投资收益,其他因素决定了2.1%的投资收益,择时只决定了1.8%的投资收益。

    也就是说,资产配置对于投资收益的贡献,要远远大于时机选择和具体股票的选择。

    Ibbotson和Kaplan在2000年使用94只美国平衡型共同基金10年的月度收益率数据和58只养老基金5年的季度数据,进一步证实了Brinson等学者结果的可靠性:资产配置策略可以解释一个投资组合90%的跨时间波动收益,而只有10%的收益与投资标的和市场时机选择以及其他因素有关。

    小银基金小编觉得养老投资是一场用长钱进行的长跑,资产配置需要兼顾收益和风险。对于20、30多岁的投资者来说,养老金是一笔几十年后才会用到的钱,这期间不仅面临通货膨胀风险,而且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养老所需资金越来越多。如果年轻时将大部分养老金投资于收益率太低的资产,最终未必能攒够养老钱。而如果配置过高比例的高风险资产,又很有可能在遭遇市场大跌时损害本金。

    因此,养老投资需要权衡各类资产的收益与风险,构建一个适合自己退休养老目标的资产配置方案。

    作为普通人,如何配置自己的养老资产呢?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个人可以投资各类符合规定的养老金融产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资金准备。公募基金为服务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养老目标基金”这一解决方案。养老目标基金采用较为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力求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投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