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国庆,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码千亿元逆回购呵护市场流动性。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当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78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95%,与此前保持一致。
由于当日有2080亿元逆回购到期,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1700亿元。
连续多日加码有何深意
节前人民银行逆回购操作引发关注。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9月26日,人民银行已连续多个工作日大幅增量操作逆回购。自9月15日,人民银行超额开展59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后,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季末流动性平稳,人民银行便重启了14天期逆回购操作并逐渐加量,于9月22日增量至2020亿元,另在9月25日增至3190亿元,于9月26日再次增至3780亿元,不过利率始终保持在1.95%的水平。
对于近日来的逆回购操作,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期人民银行加码14天期逆回购,主要是近期随着月末跨季和中秋国庆节日临近,机构对短期资金需求明显增加,7天期逆回购利率基本处于合理区间,14天期利率波动较大,人民银行灵活操作,适度加大14天期逆回购操作,按照机构合理资金需求,熨平短期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同样称,尽管刚刚经历了超预期降准,但由于近期地方债发行提速以及商业银行维持信贷投放力度,加上季末因素,资金面偏紧的状况延续。考虑到季末因素叠加国庆长假的因素,人民银行用连续的14天期逆回购,确保跨季及假期结束初期的流动性需求。
“季度末有中秋国庆假期,所以当前要在季度结束之前释放足够流动性,以备假期内企业现金流需求,这其实也是人民银行的惯有操作。”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说道。
如何影响市场资金面
临近季末,资金面转紧。
回顾前一个工作日9月25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下行3.3个基点,报1.694%。7天Shibor上行1.7个基点,报2.005%。截至当日收盘,从回购利率表现看,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下降至2.1469%,高于政策利率水平。
截至9月26日,资金面偏紧状况仍在延续。尽管7天Shibor下行3.6个基点,报1.969%,但Shibor隔夜上行4.7个基点,报1.741%,尤其是14天Shibor大幅上行22.3个基点,至3.035%。
综合往期操作特点来看,业内人士认为,预计接下来人民银行仍将维持较高规模的操作量,在货币与财政政策偏积极的背景下,预计资金面有望平稳跨季。
谈及近期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的影响,周茂华认为,人民银行释放积极呵护资金面的信号,市场流动性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等多种工具,灵活操作,畅通货币政策传导,也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加快修复,利好国内金融市场情绪。
不过,谈及业内关注的对股市债市影响,盘和林则认为影响不大,节前股市、债市主要依托于投资人的习惯,诸如债市有人会想要获取假期收益;股市虽然有流动性支持,但短线投资人要考虑假期无法买卖的问题,而长期投资人则不会基于流动性思考投资问题。
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重点,9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曾进行过明确表态。
邹澜表示,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国有大行的支柱作用,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
同时将继续实施好存续的结构性工具,进一步落实好到期工具的延续和展期。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银行积极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
“受到短期公开市场到期工具量相对较大、月末跨季和节日临近、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等影响,近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明显收敛。”周茂华认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后续人民银行将更倚重结构工具,充分发挥其定向直达特性,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提升政策质效。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盘和林提到,“我认为人民银行还会继续保持流动性宽松,但当前货币政策空间有限,主要矛盾点也不是银行流动性不足,而是银行流动性遭遇居民消费、投资信心不足。预计未来还是要强化投资消费信心”。
杨海平则认为,国庆长假之后,资金面主要影响因素,既有MLF到期造成的资金回笼,也有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陆续支出的资金投放,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地方政府化债资金筹措。在他看来,从四季度看,不排除为了配合地方政府化债资金筹措而再次降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