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民革中央、广东省政协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民革广东省委会承办的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东莞举行。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指出,目前东莞可能面临着几个问题,即结构性的问题;中低端产品总体来看产能过剩;产品产量;从总体来看,规模有了但效益还有待提升。
董云庭还表示,这几年东莞已经开展了加快产业发展转型的部分,根据他们调研的结果,其中表现如下:一是东莞已经构建了以松山湖长安镇为主体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二是东莞正在向产业创新集群的方向发展。三是正在强化基础研究,引进了中科院物理实验室机构后,从事基础研究,解决0-1的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
同时,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提级增效转型层面,董云庭建议,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东莞应该尽快加快软件产业的布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要提质增效,恐怕还得加快扩大软件产业的规模,可能是未来提质增效一个主要的方向。
董云庭强调,未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是要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到发展软件产业上。
以下为发言实录:
董云庭:改革开放后,电子信息产业很快就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它去年的总量是9470亿,占了规上的工业企业营收的38.4%,它的工业增加值是1637亿,占了规上企业的31.8%,相对就低了一点。规上企业是2118家,产值过百亿的有9家,过10亿的有117家,所以当之无愧成为东莞市的支柱产业。
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目前东莞可能面临着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首先一个是它软硬件的比例不当,它硬件已经到了这个水平。但是它软件只有385个亿。我等会讲到我们整个行业的。
第二个问题是中低端产品总体来看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还是基本缺失的矛盾。
第三个问题是产品产量,比如智能终端的产量已经占了全国的6%,但产业链当中断点相对特别是关键的断点比较多。
第四个问题是从总体来看,规模有了,但效益还有待于提升,因为这个工业增加值在其营业收入当中只占了17%,而我们全行业是占了25%,这就说明它确实需要一个从数量型的增长向提质增效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几年东莞已经开展了加快产业发展转型的部分,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其中表现如下:
一是东莞已经构建了以松山湖长安镇为主体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构建了与中加半导体、天成半导体、中途半导体等第三代半导体的产业集群。
二是东莞正在向产业创新集群的方向发展。比较典型的是它的滨海湾新区,定位就是集中在发展新一代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跟新材料,其他的不要,而且必须以创新型的企业为主。
三是正在强化基础研究,就是他引进了中科院物理实验室机构以后,从事的是基础研究,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0-1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它又孵化了很多能够进行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在实现1-100的进程。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完成了从样品到产品到商品的转型。
再有一个,他们现在已经涌现了不少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的软件企业。如主要是做智能制造的盘古,开发的软件IMS体形,已经从第一版本上升到VR6.0。在15年期间,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20%,他现在的用户已经有十几个省市,为这些客户创建了百亿级的效益。所以,我个人认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正处在转型的过程当中。
电子信息产业还是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主要基于以下五点理由: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现在还是在41个工业部门当中最大的,我们去年制造业营业收入是15.4万亿,按照工信部电子司的司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讲,已经连续10年在41个工业部门当中居第一位。
第二,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讲两件事情,2020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统计的专利数是942万箱,电子口是423万箱,占了整个专利的45%。第二个,在全国工业企业在专利数的多少排名当中,华为排第一,京东排第四,联想排第七,中兴通讯排第八。
第三,2022年就去年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的增速是18.8%,高于全部工业投资增速的8.5%,大家知道这个投资一定是对未来的预期。
第四,中国已经具有非常扎实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基础。我们去年生产的手机是15.6亿部,占了全球总量的75%,生产电脑就包括各种各样的电脑、4.3亿台,占了全球总量的92%。
第五,我特别想讲一下软件,去年这个软件这个产总量的营业收入是10.8万亿,关键是利润有1.26万元,我们的软件利润率超过11.7%,远远高于制造业的4.8%。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软件也继续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今年上半年软件营收是55170亿,利润是6170亿,利润率还是超过10%。
从这个角度讲,我想给东莞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提级增效如何转型?提几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考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至少几条规律:
一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全球化布局,所以未来在转型的过程当中,还得以国际化的思维,开放性的心态,国际化的战略进入到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这个体系当中。
二是产业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比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快,所以必须靠创新来驱动,创新来引领。创新我个人认为是几个问题:创新的环境,创新的人才,产业永远是人才引领发展。大家可以看到华为的任正非,京东的王东升,也包括现在中芯国际的梁孟松等。从人才角度讲,我们需要非常熟悉国际化大生产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这可能比技术人才更重要,从张忠谋、任正非等,他们原来搞技术,后来也不搞。
第二个建议是从事顶层设计的技术带头人,像梁孟松这样的角色,他可以用加工设施能力的定位图来加工传千纳米的芯片。
目前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几个分支,可能投入是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可能也非常需要具有国际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东莞应该尽快加快软件产业的布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要提质增效,恐怕还得加快扩大软件产业的规模,可能是未来提质增效一个主要的方向。目前总体来看,美欧是要围剿我们,国内的在环境也要存在着不少困难。在双循环的指导思想,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不是要考虑以产业链为主线,以供应链为纽带,以价值链为方向,旨在打造产业链主要环节的本土化,供应链的弹性化,以这价值链的高端化。所谓价值链的高端化,我觉得主要应该集中在标准、品牌、知识产权、人才管理以及文化。
第三个建议,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产业竞争的焦点是基础研究,所以我们东莞市能不能参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这么一个典型,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强化基础研究,让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投入到基础研究当中。但仅靠基础研究还是不够,需要一大批能够从基础研究当中寻找出技术创新苗头、因素的那些企业,推进从1-100的技术创新,同时可能要实现基础创新的持久性,长期性跟稳定性,还需要有相应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当然同时还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研究的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律,在接近电路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关键领域,攻坚克难,关键是要坐得住这个冷板凳。
第四个建议,要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可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要不断地开发推进了先进制造业的新技术,可能没有技术的引领,制造业是很难先进化的;要完善先进制造,实现先进制造业的新技术,包括管理机制等等;要不断地培训,能够适应先进制造业的新员工。
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昊):给我个人感觉比较深印象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与我们整个制造业发展的特征还是比较相像的,如何能解决下一步咱们大而不强?
董云庭:我们现在这个行业,按照当年罗文同志在工信部当副部长的时候,讲了三大结构性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讲了两个。从总体来看,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还是中低端产能过剩,跟高端产品之间的矛盾。
刚才他们几位也都讲,就是说我们这个产业规模已经是全球,但我们在产业链的当中断点比较多。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持久地创新来解决。
创新主要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创新的环境,这个要让正儿八经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环境当中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开发跟研究的能力。
二是创新文化问题,创新的文化可能牵扯到:价值观问题,创新讲兴趣讲得多了,但实际上,在创新方面责任可能比兴趣更重要。在创新文化当中应该建立起容错机制,要允许失败与失误,要宽容失败与失误。大家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试验了就是1000多次,最重要才能成功。
另外,我们坚决排除创新过程当中的短期行为,不要急功近利、节约成果,这是容易出问题。当然创新的另外一个要素就是人才,但这个人才还是要从教育抓起,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还是觉得推导而且可能是需要改革的。
外界以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国人是世界上第一最勤奋,第二最聪明。勤奋大家不要说了,我们很多人都是12小时在干活,包括我们的主持人王昊同志估计每天都是12个小时,你只要看看我们在电子信息这个领域,硅谷一大堆的CEO都是华人。当然我讲的可能是大华人,关键可能是得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机制,好的文化,把我们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向前进,这可能是我们调节结构,解决电子信息产业,从而增量型向提质增效型方向转变的关键。
董云庭:我还想重新讲一下,未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是要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到发展软件产业上,基于以下四个理由:
一是未来的年代,软件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像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都离不开软件来支撑。二是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硬件一定是通用化,软件才具有个性化。三是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效益要提上去,因为相对来说比较低,其实可以参考整个行业的状况。在硬件是九千多亿,软件只有385亿,这个比例太低了,整个行业的软硬件的比例,硬件占了60%,软件占了40%。四是软件还是比硬件要赚钱得多。整个行业从利润角度讲,软件占了60%,硬件只占40%,可能这种分化的现象在未来的年代可能越来越会加剧。
所以,我建议东莞发展方向转型,从增量型的增长向提质增效这个方向发展,关键要抓好软件产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