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突泉县水泉镇2023年以工代赈德泉村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在开挖渠道,20余名村民忙着挡土墙砌筑,浇灌水泥,施工现场紧张有序。
正领着农户施工的德泉村党支部书记董振侠说:“今年下拨中央财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50万元,通过‘以工代赈’建设模式,建设德泉村河道共计2020米护坡工程,河道清淤疏浚1010米。该项目可为本村村民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展渠道推动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突泉县持续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开展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德泉村的做法,正是突泉县用于增加脱贫户收入的“以工代赈”项目一个缩影。据突泉县乡村振兴局资金项目负责人姜健介绍,2023年,突泉县累计实施以工代赈类项目15个,组织群众务工671人,培训500人次,发放劳务报酬1032万元。与此同时,为解决农村脱贫人口无法外出务工的“半劳力、弱劳力”增收困境,突泉县结合各村实际需求设立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保持脱贫人口就业稳定性。截至目前,已累计设立就业岗位4647个。
近年来,突泉县把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举措,以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为辅助,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走进突泉县水泉镇德泉村脱贫户冯桂芬家的庭院,她正在为美洲雁喂食。今年春天村里发放美洲雁雏,冯桂芬第一个报名,领了50只雁雏,如今雁雏已达到出栏标准。
“今年春天一共拿到了50只雁雏,前段时间出售了30只,收入了1800元,剩下的留着卖鸭蛋,也是一笔收入。”冯桂芬说。
为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利用自家庭院,发展特色美洲雁养殖产业,水泉镇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司提供雁雏,养殖技术团队全程提供指导服务,提升养殖技术水平。达到出栏标准后,公司上门回收。
突泉县水泉镇德泉村党支部书记董振侠介绍说,“今年春天德泉村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为129户农户发放4700多只雁雏,采取先买后奖补的方式,鼓励农户发展庭院养殖,现在美洲雁相继出栏,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
突泉县牢牢把握庭院经济这一增收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村,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685.89万元,扶持13510户庭院经济户,其中脱贫户、监测户9526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
来到突泉县六户镇永繁村果树经济林项目,从远处眺望,只见数百亩新种植的果树在起伏的山丘上排列整齐,一行行、一棵棵榛子树坚韧挺拔、向阳而生,为山林增添了勃勃生机。眼下,榛子树的种植、浇灌、施肥等工作已陆续完成,远处山坡上,村民们正比量着尺寸、在挖好的土坑里立杆填石,筑入泥浆,为这片山林筑起防护网。
突泉县深挖林业资源,通过整合利用村集体和农户的低产林地块,更新造林品种,完善灌溉设施,脱贫户投工投劳,林权确权到户的方式,实现增绿又增收。
据了解,2023年突泉县已投入衔接资金2000万元,栽植鸡心果、文冠果等经济苗木3570亩,带动500余名农户增收,全县林下经济总面积达到3073公顷。
为解决弱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脱贫户、监测户种地增收难题,2023年突泉县乡村振兴局实施代耕代种社会化服务项目,使脱贫家庭实现资产性收入向生产经营性收入转变。
服务主体按照市场价格收取服务费用,产品销售利润全部归农户所有,对托管土地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给予每户200元奖励,按每亩增收300元计算,户均增收2800元。
“现在国家政策好,我当护林员每年有1万元的工资,政府又给我家买了‘防贫保’,把我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养殖业的信心。”突泉县太平乡四海村养殖户于新国说。
突泉县结合实际,建立了“防贫保险”精准防贫工作机制,为全县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有意愿参加保险的其他农村户籍人口设立防贫保险。
据统计,从2021年实施防贫保险工作开展以来,共覆盖脱贫户21588户、41374人次,边缘户712户、1457人次,累计理赔878户,理赔金额279.6万元,有效防止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因家庭收入减少而返贫致贫。(曾令刚 靖爽)